上海动物园是历史最悠久的动物园之一,2024年5月,它庆祝了70岁的生日。作为老牌强园,上动有传统,有底蕴,有多年来和市民的感情连接,当然也有岁月带来的积弊。这座动物园一直在变好,而这种向上的变化,总能给人希望。
每次去都有新变化
那么就从乡土动物区说起吧。
上海动物园的乡土动物区,是大陆地区第一个以动物园所在城市的自然生态、特有生物为主题的动物展区,其中生活了貉、狗獾、果子狸、獐、小麂等自然分布的物种,也包含水獭、豹、虎等历史分布的动物。这种展区开一时之先,后来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的本土动物保护区,多少也受其影响。
乡土动物区还没开放的时候我就进去过(门开着没人管我溜进去的),正式开放之后立马去看,再后来基本是年年去一趟。这个展区给我最深的印象,是它每次都在变。
咋变呢?
最有意思的变化在貉、狗獾、果子狸三种动物的运动场里。一开始,这三个动物的运动场长得差不多,都是标准的小兽展区。慢慢的,变化来了,里面的东西越来越多。貉和狗獾,基本都是在地面活动,还喜欢找地缝或者打洞,它们的展区里,地面上可供躲藏的假树洞、石头、倒木之类的东西越来越多。果子狸喜欢上树,它的爬架越来越复杂或者叫丰富。展区在跟着动物生长。
像上面这个狗獾展区,我觉得是这几个小兽展区里最好的一个。我在这儿见过狗獾打洞,狗獾游泳,狗獾定点拉屎,狗獾呼呼大睡,都特别有意思。观察动物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看它们的自然行为。
隔壁的貉,是上海这几年的大明星,它们进城了。在乡土动物区的傍晚,你能看到一个貉家庭从地缝里钻出来,四处觅食,甚至看到它们对人的警惕。保持距离,才是野生动物和人之间最好的状态。如果乡土动物区能多呼应貉与上海的关系,多讲讲如何与貉共存,那就更好了。
这几年的乡土动物区,动物也发生了一些变化。公豹“小不点”和母豹“平平”结合,剩下了“奥运会”三胞胎,隔壁的老虎也是使了劲的生。可惜的是,亚洲小爪水獭的英雄妈妈“大头”外展之后,不知什么原因去世了。如果可以,真希望上动能为大头建个雕像。
永远都处在变化中的展区,是最能给人希望的,因为变化才能赋予人工环境下生活的动物更多选择和挑战。
还有哪些让我看着特高兴的变化呢?
我们不妨看看这个大羚羊展区,这块运动场的中间,新加了一棵巨大的倒木。为啥我断定它是新加的呢?你们可以看看大树的树皮,如此粗糙完整。它压着的另一棵树,树皮就有明显的剥落。为啥有这种变化?很多动物,都喜欢在粗糙的树干上蹭痒,像大羚羊这种有角的动物还会在上面磨角,好让自己的凶器更加锋利。摩擦摩擦,树皮不就掉了?
有的树干树皮完整,有的倒木树干磨掉了一半,我猜这是加了两次,有新有旧嘛。
亚洲象的运动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原本空荡荡的外展区里,堆了红土堆,加了好几个大木桩,有的木桩上还绑了轮胎,这都是给象玩的。展区一角,加上了一个造型特别有趣的喷头。我去的时候,那喷头开了好久。
上动的大象展区,曾被人诟病了很久,有一阵他们的大象状态也很差。经此一改,外展区好了太多,细看大象的足部,皮肤干净,脚趾浑圆光滑,显然修脚也是常做的。不过可惜的是,上动亚洲象馆的建筑还是老,内舍怎样都是不太佳,这是长久的历史拖了后腿。可能到了冬天,诟病的声音又要响起。
一个动物园不可能没有漏洞和问题,如何应对公众的批评和质疑,可看出良心和能力。
神奇动物在这里
老牌动物园的一大优势是多年的积累。上海动物园有很多别的动物园里很少见的动物。比方说猛兽区的缟鬣狗,国内就没几家有。这种鬣狗从非洲一直分布到印度,“缟”的意思是条纹,看图就知道意思,更好看的是脖子、背脊上的长鬃毛,特别飘逸。
但要说“家底厚”,上海动物园的灵长类,那才叫一个丰富。
首先,你在上海动物园中能看到所有的四属人科动物:红毛猩猩、大猩猩、黑猩猩和人。这其中,最难得一见的当属大猩猩。
我说过很多次,大猩猩和熊猫,是世界动物园行业的两个桂冠物种。在中国,目前只有台北动物园、郑州动物园和上海动物园饲养有大猩猩。这其中,大陆的动物园里仅有上海动物园的大猩猩是完整一个家庭。
这个家庭的首领名叫“丹哥”,是个威严的大家长,他有两位妻子“阿特拉斯”和“昆塔”,以及两个儿子“海贝”和“海弟”。
这次来,我在大猩猩的内舍看到了点新变化,咦,地上铺了厚厚的木丝。这是用了垫材啊!这事儿很有意思。在室内场馆的水泥地面上,垫上土、碎木渣、碎树皮、木丝等垫材,在发达国家的动物园里特别常见。这样做,会让地面柔软有弹性,远比硬质地面好。而且有垫材的地面,还能通过引入昆虫、撒上发酵菌菌液,让整个地面活起来,会带来更加丰富的环境。这样有一点食物残渣都不碍事,垫材自己能解决掉,饲养员捡一捡大块的食物碎片或者屎就行。这样的环境,对于需要长期待在内场馆的动物来说显然会有意思。而用了大块垫材,也意味着内展馆的维护模式发生了一些改变——不能直接开水龙头拿水冲刷地面了嘛。
之前,至少我去的几次,上海动物园的大猩猩内展馆里都没用垫材。我特别奇怪,因为用垫材的饲养模式在国外已经普及,按说“丹哥”一家来自荷兰,级别这么高的动物,饲养规范之类的对方也会给,为啥上动不给大猩猩垫内舍地面呢?前一阵,我去了趟鹿特丹动物园,才知道,嗨,这个园子自己也不垫内舍啊,他们的大猩猩馆,算是我去过的欧洲动物园里的异类。
对于社群动物来说,最有意思的永远是社交行为。
大猩猩是人科当中性异形最显著的类群,他们的雄性比雌性要大很多。这意味着雄性在群里占据更支配性的地位。但这样的动物,其社群结构会带来一个副产品:雄性之间的竞争会特别强。几年前,“丹哥”的大儿子“海贝”就和它分开住了,因为成年且尚在当打之年内的大猩猩雄性之间的斗争特别激烈,虽然是父子,但这两男的也会隔着笼子示威。
今年来看,小儿子“海弟”似乎也离开了爹的身边,爹在室内待着,他在外舍玩。从外形上看,雌性大猩猩成年后会有个特别明显的大肚子,雄性身长更长,肚子不那么明显,通过这个特征,你就能分辨出没完全长大的“海弟”和他的妈妈与姑姑。
如何处理三个成年雄性大猩猩之间的关系,可能会成为上海动物园接下来几年的烦心事。
隔壁的黑猩猩同样好看。
上海动物园的黑猩猩外运动场,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他们给黑猩猩制作了巨大的实木爬架,爬架上有一面轮胎墙,爬架的硬质木架之间,拉上了麻绳和消防水带,麻绳还连上了场地内的一棵巨大的悬铃木。这棵悬铃木非常高,游客需要从下往上仰视树冠,这样就算黑猩猩爬上了树,树叶也不太会完全将它们藏起来,这样就可以观察动物是如何在树冠上活动的。